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数字化转型是个系统问题

发布时间:2021-10-14 来源:
9月25日,由点亮智库和中信联主办的“国资委重大课题《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系列研讨会——数字化转型与产业新赛道高峰论坛暨点亮智库·战略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举办。60+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现场与会,逾45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途径观看会议。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就《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途径分析》作主旨演讲,指出数字化转型从理念到途径选择实质上是个系统问题,系统观念决定了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高度。新一代信息技术是转型的主要技术驱动力。


★ ★ ★

数字化转型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8年就指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新的工业革命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吴澄院士引用这段话开场,并指出这段话“没多少字,但包含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实际上定位了数字化的重要地位,是新的工业革命的一种标志性提法。

图片

对数字化转型,吴澄认为目前比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以价值创造为目的,以提升效率和效益为导向,用数字技术驱动业务变革的过程。“文字不多,很容易理解,但是内涵丰富,实践不容易,还需要认真体会。”

图片

他具体解释道,以价值创造为目的,指的是价值链、供应链、物流等方方面面,所有创造价值的环节都要重新考虑,围绕客户需求去创造价值。“尽管说起来只有几个字,但是企业可以做的文章很多”。

以数字技术为驱动,指的是信息化技术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以业务变革为核心,是因为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要考虑到业务的重组和合理化,不是在已有基础上把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堆上去就行。可以说,数字化转型一半是业务的战略需求。没有业务需求的支持,没有体制机制上的变革,转型成功是难以实现的。

突出效率和效益的提升,指的是企业不能把数字化转型当作完成任务,而是要将重点放在提升效益上。

从“十五大”到“十九大”

数字化转型是一脉相承的

吴澄表示,从数字化转型的概念性认识中可以看出,数字化转型与我国信息化的很多举措、决策、政策是一脉相承,完全一致的。

从“十五大”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十六大”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到“十七大”的两化融合,“十八大”的两化深度融合,再到“十九大”的大力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融合,每次代表大会都有新提法,但本质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是新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

但数字化转型更加明确表达了目标、技术、业务变革、系统观念等要点,这是我国信息化进程中认识的深化。

图片

数字化转型实际上是个系统问题

在吴澄看来,数字化转型,从理念到途径的选择实质上是一个系统问题。在十九大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了“四个坚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但目前,一些企业对“坚持系统观念”的认识还不够,达不到中央把其提高到四个坚持里的高度。

他指出,数字化转型怎么去转、转型途径的选择,实际上是个决策问题。而决策问题正是系统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注意,即使最终的目标都是增加效益,但因为内外部的环境不同,约束不同,路径和解决方案可以而且常常是不同的。所以数字化转型的途径实际上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一个系统观念中的优化问题。

图片

企业怎么选择数字化转型之路?

无论是企业、行业、政府以及个人,在数字化转型中都面临着优化问题,包括要实现的目标往往是有冲突的;要满足动态、静态、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约束;要通过合理决策使得目标达到最优,或次优。

比如企业要解决产值、质量、成本、能耗、物耗、财务、合同完成率、关键设备利用率等各种指标,但部分指标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像产能高,单位能耗就高,排污就多,需要找到折中的办法。又比如政府发展,要提高治理能力,GDP增速怎么选择?资金要投向基础建设、环境,还是民生?还有物价、就业等,各种各样的东西都需要进行选择。

以前只能靠领导的经验进行决策。但现在有更好的办法了,可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支持下进行智能优化,提供出多个备选方案,并分析各自的利弊,进行科学求解。

图片

具体一点来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做大做强,特别是做强是目标;两化融合是主线,是中国的CPS(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融合);各种技术是选项。

这些选项包括数字化制造、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协同制造、优化制造、服务制造以及互联网+制造、云机制造、大数据制造、智能制造等,也包括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模式等。

而对选项的判断依据,就是效益、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这是各种技术选项的出发点和归宿。

图片

智能制造是数字化转型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各种选项中,吴澄对智能制造更看好,认为这是当下的主攻方向之一,潜力大,能够寄予厚望。

吴澄表示,如果说系统观念是提供了方法的指导,那么智能制造是当前现实的一种选择。因为智能制造是以智能技术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技术的融合,这适合于很多企业。这个途径不是唯一途径,但确实是一条值得持续深入推进的有效途径。

图片

持续,是为了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劳动生产率。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是国内的短板,从90年代到现在,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从几十万元提升到一两百万元,但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持续提升,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深入,是因为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不同阶段必然出现新技术,智能制造的内涵会不断丰富。

吴澄指出,目前政府也在大力引导、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年主攻方向之一、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纲要重大应用之一,包括“十九大”也提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入融合。

人工智能怎么助力数字化转型?

那么,人工智能等热点信息技术怎么助力企业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呢?吴澄介绍,人工智能可以用在企业的三条线上面:

第一条是产品线。在更短的创新周期里推出更多样、更复杂、价值更高的产品。同时动态优化调配生产资源,实现高绩效、高质量、低成本。

第二条是价值链。用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制造,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在业务管理上,人工智能可以对从产品订单到生产计划、到材料供应、制造、交互与分销、客户支持的全链条进行支持,创造增值服务,使业务模式升级转型。

第三条是资产链。新开一条生产线或企业时,人工智能可以参与到从系统设计,到建造、投产、运维,到报废与回收处理的全过程,让运营管理更低成本、可靠、高效率。

这三条线,环节多、制约多、不确定性多,但都可以用到信息技术、智能技术,都是智能制造的一部分。

图片

“1983年,美国麻省理工的教授们曾写了一本书《改变世界的机器》,信息化以后,又有人写了一本书《改变世界的信息技术》,未来改变世界的,是智能技术。”吴澄说。

怎么通过智能制造改变世界呢,他认为有7个方面:

第一,智能感知、智能认知将更加广泛的应用,改变人类生活的物理世界。将来的大桥、各种管线、大楼、桥梁等等方面都可以智能感知,实现设备的故障诊断。

第二,生产、制造进入“知识性工作自动化”。“机器换人”、“软件换人”是必然趋势,带来人均劳动生产率和发展质量的提高。

第三,智能产品/装备(核心是智能芯片)将大量涌现,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智能产业越来越重要。

第四,从信息集成到智能协同,支撑复杂产品异地协同优化设计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平台将愈加重要。

第五,人类社会分工将面临更巨大的变化。

第六,企业和社会的治理能力将有质的提高。目前几个大城市已经做过这方面的尝试,用人工智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业优化排产。

第七,现代服务业(包括制造服务)将得到更高质量的发展。人机协同是当前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图片

“所以,我认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理念上要用系统观念,实践上当前比较有效的是广义的智能制造。”吴澄总结,系统观念决定了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高度;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是转型的主要技术驱动力;企业业务流程的进步、重组是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效益、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始终是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初心!

图片
图片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

马上看会议全程回放


9月25日,由点亮智库和中信联主办的“国资委重大课题《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系列研讨会——数字化转型与产业新赛道高峰论坛暨点亮智库·战略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举办。60+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现场与会,逾45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途径观看会议。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就《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途径分析》作主旨演讲,指出数字化转型从理念到途径选择实质上是个系统问题,系统观念决定了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高度。新一代信息技术是转型的主要技术驱动力。


★ ★ ★

数字化转型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8年就指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新的工业革命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吴澄院士引用这段话开场,并指出这段话“没多少字,但包含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实际上定位了数字化的重要地位,是新的工业革命的一种标志性提法。

图片

对数字化转型,吴澄认为目前比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以价值创造为目的,以提升效率和效益为导向,用数字技术驱动业务变革的过程。“文字不多,很容易理解,但是内涵丰富,实践不容易,还需要认真体会。”

图片

他具体解释道,以价值创造为目的,指的是价值链、供应链、物流等方方面面,所有创造价值的环节都要重新考虑,围绕客户需求去创造价值。“尽管说起来只有几个字,但是企业可以做的文章很多”。

以数字技术为驱动,指的是信息化技术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以业务变革为核心,是因为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要考虑到业务的重组和合理化,不是在已有基础上把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堆上去就行。可以说,数字化转型一半是业务的战略需求。没有业务需求的支持,没有体制机制上的变革,转型成功是难以实现的。

突出效率和效益的提升,指的是企业不能把数字化转型当作完成任务,而是要将重点放在提升效益上。

从“十五大”到“十九大”

数字化转型是一脉相承的

吴澄表示,从数字化转型的概念性认识中可以看出,数字化转型与我国信息化的很多举措、决策、政策是一脉相承,完全一致的。

从“十五大”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十六大”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到“十七大”的两化融合,“十八大”的两化深度融合,再到“十九大”的大力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融合,每次代表大会都有新提法,但本质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是新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

但数字化转型更加明确表达了目标、技术、业务变革、系统观念等要点,这是我国信息化进程中认识的深化。

图片

数字化转型实际上是个系统问题

在吴澄看来,数字化转型,从理念到途径的选择实质上是一个系统问题。在十九大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了“四个坚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但目前,一些企业对“坚持系统观念”的认识还不够,达不到中央把其提高到四个坚持里的高度。

他指出,数字化转型怎么去转、转型途径的选择,实际上是个决策问题。而决策问题正是系统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注意,即使最终的目标都是增加效益,但因为内外部的环境不同,约束不同,路径和解决方案可以而且常常是不同的。所以数字化转型的途径实际上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一个系统观念中的优化问题。

图片

企业怎么选择数字化转型之路?

无论是企业、行业、政府以及个人,在数字化转型中都面临着优化问题,包括要实现的目标往往是有冲突的;要满足动态、静态、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约束;要通过合理决策使得目标达到最优,或次优。

比如企业要解决产值、质量、成本、能耗、物耗、财务、合同完成率、关键设备利用率等各种指标,但部分指标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像产能高,单位能耗就高,排污就多,需要找到折中的办法。又比如政府发展,要提高治理能力,GDP增速怎么选择?资金要投向基础建设、环境,还是民生?还有物价、就业等,各种各样的东西都需要进行选择。

以前只能靠领导的经验进行决策。但现在有更好的办法了,可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支持下进行智能优化,提供出多个备选方案,并分析各自的利弊,进行科学求解。

图片

具体一点来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做大做强,特别是做强是目标;两化融合是主线,是中国的CPS(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融合);各种技术是选项。

这些选项包括数字化制造、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协同制造、优化制造、服务制造以及互联网+制造、云机制造、大数据制造、智能制造等,也包括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模式等。

而对选项的判断依据,就是效益、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这是各种技术选项的出发点和归宿。

图片

智能制造是数字化转型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各种选项中,吴澄对智能制造更看好,认为这是当下的主攻方向之一,潜力大,能够寄予厚望。

吴澄表示,如果说系统观念是提供了方法的指导,那么智能制造是当前现实的一种选择。因为智能制造是以智能技术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技术的融合,这适合于很多企业。这个途径不是唯一途径,但确实是一条值得持续深入推进的有效途径。

图片

持续,是为了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劳动生产率。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是国内的短板,从90年代到现在,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从几十万元提升到一两百万元,但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持续提升,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深入,是因为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不同阶段必然出现新技术,智能制造的内涵会不断丰富。

吴澄指出,目前政府也在大力引导、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年主攻方向之一、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纲要重大应用之一,包括“十九大”也提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入融合。

人工智能怎么助力数字化转型?

那么,人工智能等热点信息技术怎么助力企业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呢?吴澄介绍,人工智能可以用在企业的三条线上面:

第一条是产品线。在更短的创新周期里推出更多样、更复杂、价值更高的产品。同时动态优化调配生产资源,实现高绩效、高质量、低成本。

第二条是价值链。用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制造,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在业务管理上,人工智能可以对从产品订单到生产计划、到材料供应、制造、交互与分销、客户支持的全链条进行支持,创造增值服务,使业务模式升级转型。

第三条是资产链。新开一条生产线或企业时,人工智能可以参与到从系统设计,到建造、投产、运维,到报废与回收处理的全过程,让运营管理更低成本、可靠、高效率。

这三条线,环节多、制约多、不确定性多,但都可以用到信息技术、智能技术,都是智能制造的一部分。

图片

“1983年,美国麻省理工的教授们曾写了一本书《改变世界的机器》,信息化以后,又有人写了一本书《改变世界的信息技术》,未来改变世界的,是智能技术。”吴澄说。

怎么通过智能制造改变世界呢,他认为有7个方面:

第一,智能感知、智能认知将更加广泛的应用,改变人类生活的物理世界。将来的大桥、各种管线、大楼、桥梁等等方面都可以智能感知,实现设备的故障诊断。

第二,生产、制造进入“知识性工作自动化”。“机器换人”、“软件换人”是必然趋势,带来人均劳动生产率和发展质量的提高。

第三,智能产品/装备(核心是智能芯片)将大量涌现,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智能产业越来越重要。

第四,从信息集成到智能协同,支撑复杂产品异地协同优化设计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平台将愈加重要。

第五,人类社会分工将面临更巨大的变化。

第六,企业和社会的治理能力将有质的提高。目前几个大城市已经做过这方面的尝试,用人工智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业优化排产。

第七,现代服务业(包括制造服务)将得到更高质量的发展。人机协同是当前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图片

“所以,我认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理念上要用系统观念,实践上当前比较有效的是广义的智能制造。”吴澄总结,系统观念决定了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高度;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是转型的主要技术驱动力;企业业务流程的进步、重组是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效益、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始终是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初心!

图片
图片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

马上看会议全程回放